2024年3月1日上午,我院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德荣教授开展“孔子的诠释理念与德行诠释学”专题报告。本次活动系我院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中心系列讲座十七讲,我院副院长丁彩霞担任主持人,部分教师参加了本场报告。
潘德荣教授首先梳理了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史,阐明了诠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潘教授指出,在前诠释学阶段,诠释学的发展形态表现为“解经学”,“经”一旦“确立”,便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具有绝对的真理性。现代诠释学的主要形态有方法论诠释学与本体论诠释学。方法论是经典诠释学研究的必要环节,将解经对象从“经”过渡到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解除“经”的规范性、强制性魔咒,强调对文本理解的客观性。20世纪60年代,以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发表为标志,诠释学发展为本体论转向的哲学诠释学。但是面对相对主义、价值向度缺失等挑战,本体论诠释学的研究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遇到瓶颈。德行诠释学实际上是通过回溯的方式,回溯到古代先贤往圣的思考得到启发才得以产生,同时德行诠释学也适应了当代整个哲学思潮的转变。
潘教授指出,孔子删订《周易》,从巫史之筮到德行仁义,通过经典诠释来阐发儒家义理,旨在“立德”、“弘道”,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诠释路向。孔子解《易》“观亓德义”“求亓德”这一宏旨,奠定了中国诠释传统立足于“德行”的基本特征。张载“德体道用”的哲学理念也是德行诠释学的一个现实注脚、事实支撑。在古今中西的学术视野中整合诠释传统的思想资源,以“立德”为宗旨的中国诠释学,是诠释学研究得以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进而提升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德行诠释学的决定性因素。德行诠释学乃是继方法论与本体论诠释学之后的新型诠释学。它是一种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以“德行”为核心、以人文教化为目的的诠释学。它并不排斥诠释学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探究,而是将其纳入自身之中,并以德行为价值导向来重新铸造它们。
报告结束后,与会教师围绕德行诠释学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学等相关问题与潘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通过本次讲座,老师们不仅加深了对于西方诠释学的认知与理解,而且对德行诠释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充满期待。
文|张纤纤
图|史 榕